【行业研究】2023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信用回顾与2024年展望

【行业研究】2023年中国汽车金融行业信用回顾与2024年展望

摘要:

在芯片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政策促进与扰动因素对冲,近两年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持续承压。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汽车出口的推动下,2023年以来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有所好转。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景气度下降、产销量增长疲软,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收窄。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结构仍以零售贷款为主且占比持续增长,汽车经销商去库存压力仍在,经销商贷款占比逐年下降。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核销政策相对灵活,整体资产质量维持较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长,不良率水平有所波动。

2023年1-11月,汽车金融行业发行债券的主体共计5家,存续债券的发行主体共计9家,其中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8家,AA+级1家,期间行业内无信用等级调升或调降的发债主体。

展望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贷款业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规模扩大,相关领域的竞争也将日益加剧。未来,股东不具备规模成本优势的汽车金融公司,仍面临持续的业务转型压力,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继续承压。

一、汽车金融行业回顾

(一)在芯片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政策促进与扰动因素对冲,近两年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持续承压。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汽车出口的推动下,2023年以来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有所好转。

2021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结束三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全年产销量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0%和3.80%。2022年,受芯片结构性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利因素冲击,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拉动下,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分别较上年增长3.4%和2.1%。2023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增长的拉动下,我国汽车产销量维持增长趋势。2023年1-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1.6万辆和2396.7万辆,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8.0%和9.1%。

(二)近年来,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景气度下降、产销量增长疲软,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收窄。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结构以零售贷款为主且占比持续增长,经销商贷款占比逐年下降。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核销政策相对灵活,整体资产质量维持较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长,不良率水平有所波动。

汽车金融是促进汽车流通与销售的关键环节,金融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是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维持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汽车市场景气度下降、产销量增长疲软给汽车金融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2019-2021年,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车辆分别占我国汽车销量的24.77%、26.79%和25.93%,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分别占我国汽车产量的16.30%、16.98%和15.76%。

2022年,汽车金融公司全年累计发放的零售贷款车辆655.44万辆(对应新发放零售贷款5647.20亿元),较上年减少25.78万辆,同比下降3.78%。其中,新车贷款车辆为600.91万辆,占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的22.37%,较上年减少3.56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末,汽车金融公司累计发放新能源汽车贷款115.88万辆,贷款金额986.03亿元,较上年末同比增长90.68%。同年,汽车金融公司全年累计发放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363.48万辆(对应新发放批发贷款7994.99亿元),较上年减少47.56万辆,同比下降11.57%,占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的13.45%,较上年减少2.31个百分点。受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渗透率较低,传统燃油汽车产量下滑、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渗透率有所减少。

2022年末,25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为9891.95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1.76%。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汽车制造业行业格局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在营销模式多元化的冲击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渗透率有所波动,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有所减少。

从业务结构来看,零售贷款仍是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重点。2022年,汽车金融公司向经销商持续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延期还款、减费让利等纾困措施,使得经销商贷款在业务结构中的占比有所增长。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在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影响下,汽车金融公司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此外,通过规范经营主体结构、取消限迁政策等一系列调整,二手车交易活跃度有所回升,使得二手车贷款余额亦有所增加。截至2022年末,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余额7852.5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51%,占贷款总额的86.86%。其中,新能源汽车贷款1025.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27亿元;二手车贷款余额为451.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7.58亿元;汽车附加品贷款余额为309.0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5.3亿元。同年末,经销商贷款余额为11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3%;融资租赁余额6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45%。

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通过自身利润留存以及股东增资等方式完成资本补充。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指标维持良好,行业资本充足率逐年增长。2020-2022年,各年分别有3家、3家和1家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各年合计增加注册资本金额分别为62亿元、56亿元和60亿元。2022年末,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为23.31%,仍明显高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但相较于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方式,汽车金融公司资本补充途径仍较为单一。

汽车金融公司整体资产质量维持较好。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汽车金融公司不良率有所波动。2020-2022年末,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4.1亿元、53.41亿元和64.13亿元。得益于以抵押贷款为主的业务结构和首付比例限制,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核销政策相对灵活,整体资产质量表现各年均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

(三)2023年1-11月,汽车金融行业发行债券的主体共计5家,存续债券的发行主体共计9家,其中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8家,AA+级1家,期间行业内无信用等级调升或调降的发债主体。

2023年1-11月,共5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11单金融债,总发行规模为133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汽车金融行业在公开发行债券市场有存续债券的发行主体共计9家,其中主体信用等级AAA级8家,AA+级1家。

2023年1-11月,行业内无信用等级调升或调降的发债主体。

2023年1-11月,汽车金融行业共有5家主体发行11单金融债,期限分别为2年期和3年期。其中,债券期限为3年期,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和AA+级的利差和利差均值分别为65.68BP和236.89BP。债券期限为2年期,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利差均值为74.21BP。

二、汽车金融公司存续发债主体财务表现

从存续发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情况看,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开展情况与汽车销量和金融渗透率关联紧密,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余额变化均系股东方品牌汽车销量以及金融渗透率波动所致。从业务结构来看,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结构相似,汽车金融公司更侧重于零售贷款业务。在销售渠道方面,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依托股东方营销渠道,均形成了在全国范围的渠道布局。在品牌的横向布局上,汽车金融公司较集中于股东方品牌,非股东方品牌占比较小。

从资产质量情况看,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抵押贷款占比高,违约贷款计提、核销、处置模式相对成熟,总体资产质量较为稳定。在疫情影响下,部分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以及贷款逾期情况略有波动,但整体可控。

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依赖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融资渠道较少。负债结构仍以金融机构借款为主。从资本充足率情况看,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监管要求,短期内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小。

从盈利情况来看,汽车金融公司与服务品牌销售量关联度高,大部分汽车金融公司营收维持稳定增长,净利润波动主要受当年拨备计提影响。

三、汽车金融行业政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自2023年8月11日起施行。《办法》在风险管理、业务范围、公司治理等方面作出调整。《办法》增加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检查、延伸调查和三方会谈等规定,放宽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同时规定了股权管理、“三会一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外部审计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汽车金融公司监管,引导其依法合规经营和持续稳健运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8月11日起施行。《办法》自2023年8月11日起施行。原《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8年第1号,以下简称“原《办法》”)废止。

《办法》主要修订内容如下:一是以风险为本加强监管。为引导汽车金融公司聚焦主业,《办法》取消股权投资业务。对出资人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股东对汽车金融公司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股东存款范围,同时取消定期存款期限的规定。增加风险管理要求,增设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检查、延伸调查和三方会谈等规定。二是适应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需求。《办法》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允许客户在办理汽车贷款后单独申请附加品融资。允许向汽车售后服务商提供库存采购、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同时规定回租业务必须基于车辆真实贸易背景。三是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办法》新增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要求,重点规定了股权管理、“三会一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外部审计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加强具有汽车金融公司特色的公司治理建设。四是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办法》允许设立境外子公司,提供民族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支持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要求,取消非金融机构出资人关于资产规模的限制条件。

四、汽车金融行业信用展望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贷款业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规模扩大,相关领域的竞争也将日益加剧。未来,股东不具备规模成本优势的汽车金融公司,仍面临持续的业务转型压力,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继续承压。

2021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大幅增长。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较上年同比增长93.4%,市场占有率为25.6%。2023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0万辆,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为30.4%。2022年,汽车金融公司全年发放的零售贷款5647.2亿元。其中,发放新能源汽车贷款986.03亿元,同比增长90.68%。2022年末,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余额7852.5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85.68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3.51%,其中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1025.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27亿元,增幅89.15%。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新能源汽车贷款业务维持快速增长,但增长有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头部新能源车企的拉动,如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吉利汽车等,2023年1-10月四家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389.6万辆,占比为53.62%。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但车企的盈利水平持续承压,2023年1-10月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053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3%,实现利润总额3946.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0.5%,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在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长安汽车、广汽集团、长城汽车2023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50%。造车新势力企业,蔚来、小鹏汽车2023年上半年亏损扩大,国内自主新能源车企中仅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实现盈利,其他国内新能源车企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我们认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贷款业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规模扩大,相关领域的竞争也将日益加剧。未来,股东不具备规模成本优势的汽车金融公司,仍面临持续的业务转型压力,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继续承压。

附录一:汽车金融行业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分布及主要经营财务数据(截至2022年末)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推荐

解决win10系统安装ch341驱动程序显示“预安装成功”的一个方法
《捷》字义,《捷》字的字形演变,小篆隶书楷书写法《捷》
淘宝免费试用中心在哪?如何申请加入?
365沙巴体育注册

淘宝免费试用中心在哪?如何申请加入?

07-11 👁️ 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