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学生来讲,自律习惯的养成对于其自身成长变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笔者将从自律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自由等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浅析自己的观点见解。
关键词:自律;自信;自由
一、自律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转化的绝对重要性
自律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自律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加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会考虑到自我的效率。当一个人缺乏自律时,他的所作所为总会受自身习惯和外界诱惑的影响,很难真正完全完成内心渴望的事项。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自律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暴躁,不爱听话,甚至父母、老师都无法管教。
自律为自信,自信才能自由。在学习过程中想要充分的自由,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全自律。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曾经有这么一位优秀的毕业生至今记忆犹新,起初他的学习成绩总是落后他想要超越的学生几分左右,为了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于是看到别人做什么练习,自己也就如法炮制,但每一次想迎头赶上的最终目标都未实现,反而拉大了他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成绩差距。他通过对比发现,他的竞争对手时间作息、目标任务反而更加明确、更加稳定,也能一如既往的按时完成,他们之间差距就是一张更加适合自己的时间作息表和一如既往的学习坚持。他的竞争对手在上学期间会提前根据作业量的多少,将目标任务精确到时间表里,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最终按计划全部划完。经过再一次认真分析之后,他也开始制定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刚开始坚持每天按时完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不断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坚持也没有那么难了。同时,他还根据自身情况对学习计划表进行调整,而且还将这种成功经验引鉴到他的生活中,最终在学习成绩和个人生活方面得到了双丰收。
其实这位同学坚持按既定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自身自律行为的表现,在这种坚持的过程中,也就真正迎来了真正的学习自由。正可谓越坚持越自信,越自信越自由想要自由的前提是获得可以自由的条件,这样的自由是甘之若饴的。而班里的部分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导致学习成绩原地踏步甚至是一路下滑,进而导致无法达到真正内心渴望的自由,最终“玩也玩不好,学也没学好”。面对这一部分学生,老师的引导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本文下一个论点。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自由
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还是去培养自律的小习惯入手。
(一)目标计划管理法
即每个学生期先制定一个适合于每个学生成长、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再执行,执行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调整。这样孩子的行动就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二)反思自省法
如果说,目标是一个人走向自律的外部牵引力,那么,反思则是一个人走向自律的内在推动力。培养孩子的反思自省能力要从以下两个点入手。
一是:一个学生面临他人的批评的时候,作为老师最关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时间长了,作为学生就会形成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是:即老师要引导孩子减少抱怨,要静下心来,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和解决问题。
(三)日记法
日记是记录日常生活的日历、心路历程的手册和成长过程的碑铭。学生可以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天总结考,逐渐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四)鼓励持续法
对于本身就对自己约束能力比较低,对自我否定大于肯定的学生,作为老师,就需要不断地去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不断感受自律带来的好处,并将这样的做法持续化、习惯化,最终变成自己性格中宝贵的一部分。
三、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获得自由最大化
(一)因材施教
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著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一个班集体不可能全部都是优胜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动脑过程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班集体,那么怎么让这一个班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充分自由,从而获取动力呢?
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采取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迁移换位,对于习惯较弱的学生,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要采取短期目标持续激励,切勿制定太高太难的大目标,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主动学习的内在推动力,这些好奇心和兴趣就是一块一块的脚踏板,当让孩子们拥有很多快脚踏板的时候,孩子们的长期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于学习习惯较好,已经有自律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制定更大的目标,使他们的目标有坡度,有维度,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实现学习过程自由最大化。
(二)依规施教
在不违反时间规则的前提下,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由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按时上课,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对内容和形式大胆创新。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遵守纪律,那么他就会处处感受到规则的束缚而不自由。比如,戴胸卡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出门的时候正确佩戴就没事了,出入宿舍楼、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等都不会有人拦你。但是,如果你不戴,你就会被宿管、保安、辅导员询问,可能还要被记录,重则被扣留胸卡。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培养“共性”,“共性”与“个性”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学校首先培养的是合格的公民,所以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考试作弊,深夜晚归,在宿舍大吵大闹,随地乱扔纸屑,不戴胸卡,不去做操等等,不是什么“个性”表现,完全是行为习惯问题。如果对此而“宽容”,听之任之,以达到“发展个性”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人文性”的管理,这是无原则,会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以至出现品行上的问题。
乔布斯也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自信则是从自律而来。”想要让学生快乐式成长,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不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自律、生活自律,让好奇心和兴趣作为自律表现的内在推动力,让每一位学生自律、自信、自由。
参考文献:
[1]卡西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M].中北京:国致公出版社,2018.
[2]尼尔.夏山学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